•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 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1997年  19卷  第6期

栏目
论文
摘要:
为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而努力———祝贺《岩土工程学报基金》成立(1997年11月30日)本刊编委会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广大读者宣布,《岩土工程学报基金》诞生了!这是本刊创刊以来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岩土工程界的一件大事。值此《基金》成立之际,我们谨向为资...
摘要:
本文提出了基于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的双剪统一相关和非相关流动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并给出了该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有限元实施方法。重点讨论了所谓“奇异屈服面”奇异性的处理方法,定义了两类不同类型的奇异形式,给出了它们的不同处理方法。该方法既直观、简单又便于有限元的实施,它对于其它类型“奇异屈服面”角点奇异性的处理同样适用。应用基于该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有限元程序UEPP(UnifiedElasto-PlasticfiniteelementProgram),验证了作者提出的双剪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实施方法的正确性。统一强度理论和双剪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土木、机械、航空和岩土工程的结构分析。
摘要:
将地震层析成象技术与弹性波跨孔测量法相结合,形成了一条圈定基岩爆破损伤范围的新途径。同时,结合爆破地震波衰减方程,分析了三峡工程节理裂隙岩体临界振动速度的范围。
摘要:
本文利用应力波理论建立了计算打桩时桩端土静阻力的公式。在该公式中,桩端土的静阻力可以直接从桩顶的加速度信号中获得的桩顶回弹和冲击力持续时间计算得到,并且计算结果和土阻尼无关。同时分别将本文方法和静力触探、击数法及CASE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按本文方法计算的静阻力几乎和锤的落高及桩垫刚度无关。本文方法可以用于预估单桩承载力及控制桩的打入深度。
摘要:
复杂地下工程监测信息的自动分析技术是实现地下工程安全高效地施工和运营的保障。本文介绍采用模式识别、模糊数学和有向图原理,基于采场顶板运动与支承压力显现的关系而研制的包含图形元素、步距逼近等新方法的煤场采场顶板来压自动预报专家系统,以及实现该系统的关键技术。该系统已在4个矿得到应用。
摘要:
本文首先求出桩长有限、桩端为弹性支承时,考虑桩侧土作用,桩顶受稳态正弦激振条件下,基桩纵向振动问题的解析解;其次利用迭加原理求得了瞬态半正弦激振条件下的解析解;然后对所得解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许多重要结论。最后,将瞬态激振条件下得到的理论曲线与反射波法测得的实际曲线进行了拟合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吻合很好。
摘要:
本文提出一个计算挡土拱圈内力和位移的非线性共同作用方法。工程实例的计算表明,该法是实用而有效的,为得到合理的挡土拱圈结构形式提供了有力的计算手段。
摘要:
本文介绍广东新会天马港大粒径碎石桩现场大型试验成果:①150cm和100cm六组碎石桩大型现场直剪试验;②现场滑坡试验(1∶27边坡,坑深3m,边载60kPa);③五组大型载荷试验。取得理想的试验成果后直接用于天马港和东莞沙田港两个万吨级码头的超软弱深厚软基加固,目前工程已完工,效果理想。
摘要:
本文探讨了压剪裂纹的启裂和扩展准则,对前人的经验性判据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裂纹闭合效应和裂纹相互作用的岩体压剪细观损伤力学模型。根据压剪损伤模型,发现岩爆是在洞室开挖过程中(或开挖完毕后)围岩发生应力调整(切向应力增加、径向应力减小)而诱发岩体中的预存裂纹发生摩擦滑移、界面扩展、裂纹扭折以至裂纹相互连接而导致围岩发生宏观脆性断裂的产物。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压剪损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且裂纹闭合应力对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损伤应变随裂纹闭合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侧向应变更加显著。
摘要:
本文提出了土工格栅在拉拔状态下与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土对格栅的阻力可用非线性弹簧来模拟,弹簧的非线性特性曲线可通过专门设计的小型拉拔试验槽来测定。简要介绍了威尔士大学按试行的欧洲标准研制的大型土工格栅拉拔试验设备。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用该设备进行的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摘要:
采用云林离岛基础工业区水力抽砂回填外海料源区土壤为试验土样,以海水作为孔隙水介质,在实验室利用简连贵(1993)发展之水力抽砂法模拟现地水力抽砂回填方式准备试体,以获取回填造地土壤之颗粒堆积特性。另配合传统的湿捣法,以重量控制方式,配比不同相对密度与细料含量试体,进行一系列Rowe氏压密试验,同时针对回填土壤之堆积特性、细料含量、相对密度及孔隙介质等影响因素深入探讨,藉以评估回填土壤之压密沉陷特性。利用本文所建立之关系式可完整评估回填造地土壤受静载重与动态荷重后的总沉陷量,提供填海造地高程设计与压密沉陷稳定分析之依据。
摘要:
安庆城市防洪堤是长江典型堤段,堤基为强透水深砂层上复盖有复杂的弱透水土层,堤后减压深井百余眼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并逐年淤堵。文中通过大堤原观资料分析,论证了其现状和减压井逐年淤堵趋势;由室内和现场洗井试验,探求了一种恢复减压井效用的方法。并就7个典型断面进行二维有限单元法渗流计算,比较多种渗控方案效果,针对各堤段特点分别提出堤内压盖、截断复盖土层中夹砂层,维护原减压井列排水线等加固方案。
摘要:
将土体-框架结构简化为二维问题,地基土视为粘弹性材料,框架结构简化为平面杆系非弹性结构。以一幢实际的六层二跨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了TMD(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震特性及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对TMD减震效果的影响。在一般地基条件下,SSI效应显著降低多层框架结构在地震时的层间位移反应,降低幅度达10%~50%。当TMD的振动周期与被控制(土体与)结构体系的基本周期一致时,TMD才能发挥最佳的减震效果;否则,TMD的减震效果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幅度可达5%~10%。在软土地基条件下TMD的减震效果很差。若抗震设计时顾及客观存在的SSI效应的影响,则按刚性地基假定下设置的TMD设施有时可能是不必要的。
短文
摘要:
开挖卸载与被动土压力计算魏汝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所,210024)1前言计算基坑开挖时墙前被动土压力的现行方法是,根据开挖后的应力条件采用开挖前测定的强度指标进行计算。例如,当开挖深度为D而开挖前测定的强度指标为c和φ时,原地面以下深度h...
摘要:
地脉动在地基加固效果检测中的应用胡钧杜坚吕炳全(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上海,200092)1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基本建设的日益扩大,工程建设中将面临着大量的地基测试问题。常规的工程勘察...
摘要:
软基处理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与分析李彰明冯遗兴(广东工业大学土木系,广州,510090)(深圳市西伦土木结构事务所,深圳,518053)冯强(深圳市宝安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深圳,518101)1前言随着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等行业的高速发展,...
摘要:
海底软粘土动剪切模量的数值计算与模糊概率分析翟瑞彩要明伦(天津大学数学系,300072)1前言在渤海油田范围内已积累了不少浅层土工程地质钻孔资料,但在这些资料中,主要给出的是土的物理性质参数和静的力学性质参数。因为海洋工程建筑物除受静荷载作用外,还...
摘要:
浅谈混凝土芯样抗压强度试验方法贺有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11)1前言软基上的高层建筑常采用混凝土桩作基础,混凝土桩的直径逐年增大(1~2m不等),桩的抽芯检测也随之增多。1989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颁布了《钻...
摘要:
岩土工程规范的特殊性陈愈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所,北京,100044)自从1956年出版我国工程师自己制订的第一个属于岩土工程范畴的规范[1]以来,我国已先后制订了供各种地基和土工建筑物的勘探、试验和设计用的规范。这些规范对我国早期工程建设...
讨论
摘要:
关于“黄土地区桥梁挖井基础设计方法研究”一文的讨论范文田(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成都,610031)《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第3期刊登的“黄土地区桥梁挖井基础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提出的设计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1计算模式的...
摘要:
“黄土地区桥梁挖井基础设计方法研究”的几点说明———答范文田教授的质疑李涛(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兰州,730000)1力学模式及计算表达式采用地基系数“m”法计算刚性基础是我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长期的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法计算的结果比较...
摘要:
对“灰色优化理论模型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一文的讨论杨朝晖刘浩吾(四川联合大学水利工程系,成都,610065)“灰色优化理论模型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一文(发表于本刊1996年第3期,以下简称“原文”),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摘要:
答杨朝晖、刘浩吾同志冯玉国(山东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济南,250014)感谢杨朝晖、刘浩吾同志对《灰色优化理论模型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一文的讨论。现对讨论的问题答复如下:“原文”式(11)取p=1时为uhj=1[γh(xj,xh)]2...
简讯
摘要:
岩土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简介周健男,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1988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在同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职同济大学地下系。1994年晋升教授,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目前...
摘要:
简讯国际欧亚科学院在京颁发新院士证书本刊编委、香港理工大学工学院院长李焯芬教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并于97年8月20日在京接受新院士证书。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3年前。是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技术专家、文化活动家组成的科学团体。其宗旨是研究欧亚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