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17卷 第6期
摘要:
本文介绍粉土和软土中不同桩距、不同桩长原型与模型群桩竖向荷载下变形试验研究成果。试验结果表明,均匀土层中群桩变形性状随桩距而变化。桩间土压缩变形所占比率随桩距增大而增大,桩底平面以下整体压缩变形和压缩层深度随桩距增大而减小,桩沉降的相互影响比线弹性理论值小得多。建议等代墩基法中的墩底面应根据桩距、桩长、持力层性质设定。本文还对弹性理论法中的相互影响系数和沉降比的理论值进行了修正。
本文介绍粉土和软土中不同桩距、不同桩长原型与模型群桩竖向荷载下变形试验研究成果。试验结果表明,均匀土层中群桩变形性状随桩距而变化。桩间土压缩变形所占比率随桩距增大而增大,桩底平面以下整体压缩变形和压缩层深度随桩距增大而减小,桩沉降的相互影响比线弹性理论值小得多。建议等代墩基法中的墩底面应根据桩距、桩长、持力层性质设定。本文还对弹性理论法中的相互影响系数和沉降比的理论值进行了修正。
摘要:
基于邓肯-张本构模型及Zienkiewicz-Zhu误差估计方法,本文提出一种适应于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的非线性自适应策略(即在每一级荷载作用下找出最优化的网格,以达到减少离散误差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非线性自适应策略是有效的,运用该策略后可使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计算精度得到提高
基于邓肯-张本构模型及Zienkiewicz-Zhu误差估计方法,本文提出一种适应于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的非线性自适应策略(即在每一级荷载作用下找出最优化的网格,以达到减少离散误差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非线性自适应策略是有效的,运用该策略后可使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计算精度得到提高
摘要:
本文延伸单桩之非线性T-Z曲线理论,应用于刚性群桩工程。桩-土-桩互制作用影响,导致桩身沉降量增加。进而导得刚性群桩之非线性T-Z曲线理论,以分析群桩在垂直荷重下之荷重。位移关系。研究结论是桩-土-桩之间的互制作用使群桩之刚度降低,却提高极限荷重,即在同一荷重作用下,群桩比使用具有一大断面积之单桩为安全。一般而言,非线性T-Z曲线分析得到之预测值比观测值保守。值得注意的是所用破坏比R_f增加0.15时,极限荷重约减少5%。实例分析采用Kraftetal.建议值0.9。对不同土R_f值应进一步讨论。
本文延伸单桩之非线性T-Z曲线理论,应用于刚性群桩工程。桩-土-桩互制作用影响,导致桩身沉降量增加。进而导得刚性群桩之非线性T-Z曲线理论,以分析群桩在垂直荷重下之荷重。位移关系。研究结论是桩-土-桩之间的互制作用使群桩之刚度降低,却提高极限荷重,即在同一荷重作用下,群桩比使用具有一大断面积之单桩为安全。一般而言,非线性T-Z曲线分析得到之预测值比观测值保守。值得注意的是所用破坏比R_f增加0.15时,极限荷重约减少5%。实例分析采用Kraftetal.建议值0.9。对不同土R_f值应进一步讨论。
摘要:
本文研究了直接积分法中时间离散引起的位移和速度局部误差,区分了动力系统的能量,能量的局部误差和位移、速度局部误差的能量三者的关系。提出将系统能量的局部误差作为后验误差估计指标。该误差估计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不仅考虑了位移局部误差而且还考虑了速度局部误差对能量局部误差的影响。本文还给出了相应的时间步长自适应调节算法,并在算例中实现了时间步长的自适调节计算,同时验证了本文误差估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研究了直接积分法中时间离散引起的位移和速度局部误差,区分了动力系统的能量,能量的局部误差和位移、速度局部误差的能量三者的关系。提出将系统能量的局部误差作为后验误差估计指标。该误差估计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不仅考虑了位移局部误差而且还考虑了速度局部误差对能量局部误差的影响。本文还给出了相应的时间步长自适应调节算法,并在算例中实现了时间步长的自适调节计算,同时验证了本文误差估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
简单地回顾了非饱和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研究概况,就非饱和膨胀性土、黄土和击实土等的变形特性作简介。在此基础上,根据硬化塑性理论和临界状态概念,提出了一个描述非饱和土应力应变特性的一般本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了几个不同的模型,能够以统一的方式描述非饱和土性的许多基本方面
简单地回顾了非饱和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研究概况,就非饱和膨胀性土、黄土和击实土等的变形特性作简介。在此基础上,根据硬化塑性理论和临界状态概念,提出了一个描述非饱和土应力应变特性的一般本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了几个不同的模型,能够以统一的方式描述非饱和土性的许多基本方面
摘要:
在笔者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常见路面结构的弯拉应力作了大量的计算和分析,修改了柔性路面中层弯拉应力回归逼近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两个中层弯拉应力的近似计算公式。精度分析表明这两个近似公式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的需要
在笔者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常见路面结构的弯拉应力作了大量的计算和分析,修改了柔性路面中层弯拉应力回归逼近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两个中层弯拉应力的近似计算公式。精度分析表明这两个近似公式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的需要
摘要:
本文针对采场底板的层状结构特征,建立了分析采场底板突水问题的结构模型。即,将破断前的老底视作板结构,破断后的块状体视作“砌体梁”结构。用板的极限分析理论求出了各种边界条件下底板的破坏极限荷载和形态及最大变形点位置。用S-R稳定理论分析了破断后底板块状岩体结构的稳定条件及范围。通过这种对采场底板结构系统性的力学分析,提出了治理底板突水的新的理论依据
本文针对采场底板的层状结构特征,建立了分析采场底板突水问题的结构模型。即,将破断前的老底视作板结构,破断后的块状体视作“砌体梁”结构。用板的极限分析理论求出了各种边界条件下底板的破坏极限荷载和形态及最大变形点位置。用S-R稳定理论分析了破断后底板块状岩体结构的稳定条件及范围。通过这种对采场底板结构系统性的力学分析,提出了治理底板突水的新的理论依据
摘要:
任何材料都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性及相应的变化规律,这种特性称为材料的自然特性,材料的力学行为是其自然特性与外界控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控制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材料变形的分叉现象,使材料的变形过程具有局部不确定性。材料的固有特性有时不能按照传统的试验控制方法获得,而必须根据试样的响应随时调整试验控制参数
任何材料都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性及相应的变化规律,这种特性称为材料的自然特性,材料的力学行为是其自然特性与外界控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控制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材料变形的分叉现象,使材料的变形过程具有局部不确定性。材料的固有特性有时不能按照传统的试验控制方法获得,而必须根据试样的响应随时调整试验控制参数
摘要:
本文通过对3种坝高、五种剖面刚度、4条输入地震动及3个输入加速度峰值共计60个工况的尾矿坝所进行的二维地震反应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适合类似于大石河尾矿坝等上游筑坝法尾矿坝沉积滩表面加速度放大系数简化计算式,对坝体内土中剪应力折减系数也给出了建议值,从而可以简化计算坝体沉积滩内的地震剪应力。在此基础上,结合Seed的液化简化判别公式,提出了一个新的尾矿坝地震液化的简化判别法
本文通过对3种坝高、五种剖面刚度、4条输入地震动及3个输入加速度峰值共计60个工况的尾矿坝所进行的二维地震反应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适合类似于大石河尾矿坝等上游筑坝法尾矿坝沉积滩表面加速度放大系数简化计算式,对坝体内土中剪应力折减系数也给出了建议值,从而可以简化计算坝体沉积滩内的地震剪应力。在此基础上,结合Seed的液化简化判别公式,提出了一个新的尾矿坝地震液化的简化判别法
摘要:
本文首先分三个历史阶段简要回顾了我国黄土工程性质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在黄土动力特性、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理论与测试技术、湿陷性黄土增湿与减湿特性及结构强度特性、厚层Q_2黄土的湿陷特性及评价,湿陷性黄土中的桩基试验与评价以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了黄土工程性质领域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本文首先分三个历史阶段简要回顾了我国黄土工程性质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在黄土动力特性、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理论与测试技术、湿陷性黄土增湿与减湿特性及结构强度特性、厚层Q_2黄土的湿陷特性及评价,湿陷性黄土中的桩基试验与评价以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了黄土工程性质领域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摘要: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采用墩式托换进行柱基纠偏的设计施工方法,在柱顶偏离位移量的量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减少附加位移的工程措施。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采用墩式托换进行柱基纠偏的设计施工方法,在柱顶偏离位移量的量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减少附加位移的工程措施。
摘要:
从Biot理论和混合物理论的一致性出发,提出了饱和土中波传播一些有别于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包括对Biot理论的理解,水相运动方程的描述,饱和土中P波的定义,及Bardet饱和土粘弹性模型的缺陷等。
从Biot理论和混合物理论的一致性出发,提出了饱和土中波传播一些有别于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包括对Biot理论的理解,水相运动方程的描述,饱和土中P波的定义,及Bardet饱和土粘弹性模型的缺陷等。
摘要:
准饱和土是由固体土颗粒、水和少量封闭的空气组成的三相混合物介质。在研究爆炸波在准饱和土中的传播规律及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时,不能沿用非饱和土的规律,也不能将其看作二相混合介质进行分析。本文结合爆炸波在准饱和土中传播的宏观试验,运用混合物理论建立起研究一维平面爆炸波作用下准饱和土的动力分析模型。
准饱和土是由固体土颗粒、水和少量封闭的空气组成的三相混合物介质。在研究爆炸波在准饱和土中的传播规律及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时,不能沿用非饱和土的规律,也不能将其看作二相混合介质进行分析。本文结合爆炸波在准饱和土中传播的宏观试验,运用混合物理论建立起研究一维平面爆炸波作用下准饱和土的动力分析模型。
摘要:
本文由静力平衡、强度破坏和断裂破坏三者既联系、又区别,并共同作用于岩爆工作面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发生岩爆的掘进面上两种计算模型的断裂力学研究,确定出判明发生岩爆的力学机理和临界条件,从而对岩爆发生的总体规律作出了定量解释。
本文由静力平衡、强度破坏和断裂破坏三者既联系、又区别,并共同作用于岩爆工作面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发生岩爆的掘进面上两种计算模型的断裂力学研究,确定出判明发生岩爆的力学机理和临界条件,从而对岩爆发生的总体规律作出了定量解释。
摘要:
关于固结理论和有效应力的讨论沈珠江(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所,210024)近年来,把混合物理论引入土力学中成为一种时尚,本刊本期发表的两篇论文也涉及了这一问题 ̄[1,2]。从土力学发展史看,Biot在1956年发表的动力固结理论对于线弹性多孔介质来...
关于固结理论和有效应力的讨论沈珠江(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所,210024)近年来,把混合物理论引入土力学中成为一种时尚,本刊本期发表的两篇论文也涉及了这一问题 ̄[1,2]。从土力学发展史看,Biot在1956年发表的动力固结理论对于线弹性多孔介质来...
摘要:
总应力法计算土压力的几个问题魏汝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4)1引言众所周知,按照有效应力原理,土骨架压力和水压力应该分别考虑。这就是说,利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土压力时、水、土压力是分开计算的,例如:其中γ'B和γw分别为土的浮容重和水容重;K'a...
总应力法计算土压力的几个问题魏汝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4)1引言众所周知,按照有效应力原理,土骨架压力和水压力应该分别考虑。这就是说,利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土压力时、水、土压力是分开计算的,例如:其中γ'B和γw分别为土的浮容重和水容重;K'a...
摘要:
关于“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文的讨论陈祖煜,张广文(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第2期发表了姚耀武的文章“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以下简称“原文”)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及方法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其中有些问题还需深入...
关于“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文的讨论陈祖煜,张广文(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第2期发表了姚耀武的文章“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以下简称“原文”)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及方法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其中有些问题还需深入...
摘要:
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讨论的答复姚耀武(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北京,100084)陈祖煜同志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文提出一些深入讨论的问题是很有益的,由于本文是偏重于研究影响土坡可靠度的因素,因此对有些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陈文的一些看法是深入研究这...
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讨论的答复姚耀武(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北京,100084)陈祖煜同志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文提出一些深入讨论的问题是很有益的,由于本文是偏重于研究影响土坡可靠度的因素,因此对有些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陈文的一些看法是深入研究这...
摘要:
对“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一文的讨论谭罗荣(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430071)“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发表于本刊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探讨了水泥加固土的硬化机理,取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试验数据,并详细分析了试验结果,无...
对“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一文的讨论谭罗荣(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430071)“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发表于本刊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探讨了水泥加固土的硬化机理,取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试验数据,并详细分析了试验结果,无...
摘要:
再谈水泥加固硬化机理──兼答谭罗荣先生黄新,周国钧(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地基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88)1水泥土强度的构成及土样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方式如何认识水泥土强度的构成及土样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方式,是进行水泥土硬化机理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再谈水泥加固硬化机理──兼答谭罗荣先生黄新,周国钧(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地基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88)1水泥土强度的构成及土样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方式如何认识水泥土强度的构成及土样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方式,是进行水泥土硬化机理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